今天去參加了
高雄車站城市論壇
這是一個由民間發起主辦的公聽會,討論的議題就是未來高雄鐵路地下化後高雄車站會變成什麼樣貌,
包括原高雄老車站(現在的願景館,亦為高雄市歷史建築) 在未來的建設計畫中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讓古蹟重回生命與城市脈動連結。
(圖片引用自
高雄車站公民參與行動聯盟)
本場公聽會除了邀請諸多專家學者來提供意見,領域多元,建築的、都市計畫的、美學的、歷史的皆有之,
同時亦有民意代表、政府公部門與會予以回應,
更重要的是開放給民眾發聲的機會,讓大家說出在我們眼中的高雄車站是一個怎樣的記憶象徵,以及我們對車站未來的期待與期許。
透過市民的聲音,目的就是讓這個重要的城市建設免於黑箱,
不要不知不覺地就被決定,人民完全不知道
花嘿噴某天高雄車站就變了個樣,不管弄得好弄得壞我們都只有接受的份。
現在高雄車站的狀況是地下工程已確定,不過未來下面的空間會很寬廣,各種機能利用都是值得期待的,
而陸上會希望能進行交通路線的連結,並盡可能避免立式高架橋,至於還沒拍板定案、也是最讓人關心的,就是地面空間的規劃。
今次與會有幾個重點已經被凝聚、彰顯出來,就是:
1. 高雄車站的經營建設不只是針對單棟建築,應是一個整體圈圍的規劃 => 這不是一個"工程",而是一個"城市建設"
2. 既然作為"城市建設",除了交通便利性、安全性的考量外,周邊機能活化和背後的歷史文化紋理(新舊建築和諧共存)都應被納入計畫中 => 對車站的期許可以是交通、經濟、文化教育、市民生活等各種面向
3. 歷史/記憶是不斷被書寫的,人民在車站及周邊的活動是建構車站"生命"的根基與主體
而未來要做的,參考林碩彥老師的引言可以歸納出幾個方向,即:
1. 在集思廣益後提出一個具體完整的主張,並且這個主張最好要有國際性準則作為根據,以與普世價值同步
2. 設計準則執行機制,並透過民代送到公部門,使其法制化,作為未來的執行準則
3. 討論議題的分類(開發定位、古蹟活用與市民集體記憶、開放空間的規劃......等等)
第三場論壇:
車站涵構『車站除了是車站,還能做什麼?』將於10/26(六) 14:30舉行
公聽會的內容都會錄影整理放在網路上,可上
高雄車站公民參與行動聯盟網站觀看follow訊息
若不克與會但有意見想發表,或來不及在公聽會時說出來,也可以錄製影片寄給行動聯盟,讓你的聲音傳出來,
所以請不要害羞,盡管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吧! 也強力推薦大家一同前往參與~!
++++++++++++
以下是俊二個人心得~
過去我並沒有參加公聽會的經驗,這次去一開始也有點怕怕的XD|||
(還差點在雄中校園內迷路)
但聽了之後才知道只要是對土地有記憶的人都有說話的權利,與是不是專家學者無關。
說實在的,高雄車站離我家有好一段距離,而我這個"非鄰近居民"也會對這個議題感興趣就是因為我對高雄車站有屬於我的記憶。
這個記憶或許也不是什麼多有大時代情操的東西,可是我永遠都會記得高中三年補習完都搭火車回家,一邊聽著火車喀搭喀搭的聲音一邊觀察人群;記得在我們那個時代"段考完相約去火車站附近玩"是多酷炫的事
(糟糕好像一副我很老一樣<抹臉>);記得同愛街的滷味、蛋包飯,附近殺時間的書局,還有在那邊噴了很多錢的國●美術社;記得高中時我還參加過市府舉辦的慶祝高雄車站遷移成功動畫比賽(當時還有一首主題曲耶)──而這些,都成為我會講給友人聽的高雄故事,就好比我不住鹽埕埔也時常跟人講地下街的故事一樣 (這有點長請容我稍後補講)

(圖片來自
臺灣鐵路管理局)
大家還記得嗎?
高雄車站曾在2002年時以"平移"的方式移到現在的地方,
可以說是高雄的大事件,也是台灣首件大型古建築平移保存成功的案例。
我想對大部分高雄學生來說火車站一帶應該都是一個碩大的記憶載體,
很多學生和俊二一樣都不住三民區,可是擁有車站記憶的我們就如同一顆顆種子, 以火車站為中心散播到各個區域,如此連結了火車站與高雄各區,所以"高雄車站"並不是三民區的一個"點",而應是"大家的車站"
過去的歷史我們無法參與,但現在、未來,我們都是火車站的故事書寫者,且由於大家的成長背景、興趣、觀點不同,可以寫出"很多種故事",也因為有"過去",我們才能接著寫下去。
今天也看了很多高雄車站地面規畫的設計圖(當然這些都因不盡理想而未定案)
有意思的是有些設計其實國外也做過,且效果還不錯,身為雄中校友現為台大駐院醫師的徐偉澤醫師說得很好:
"究竟為什麼同樣的東西國外做跟台灣做會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可以好好思考的地方"
個人認為這絕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這樣的心理在作祟
(因為國外其實也有做得很糟的建物和都市計畫),只是我們看到的這些"圓的外國月亮"都有其"圓的道理",這些道理不外乎是在地內涵、自身文化連結等等
好的東西必定有他的"idea",絕不是外表樣式的拷貝或某種圖騰的挪用就可以解決的。
"反正車站只要能搭車就好了"
這樣的想法請讓它NG!
如果我們都羨慕日本漫畫常理直氣壯地以他們實有的景點、生活場景作為故事背景或元素,那我們就不能放棄我們本來就擁有的
"故事書寫力"!
以上,一點心得感想~ ( ´・ω・)ノ
++++++++++++
即將按文章發佈時才想到我還沒講地下街的故事 (爆!)
高雄以前其實是有地下街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歷史博物館對面,現在是二二八和平公園(仁愛公園)
高雄地下街開幕於1978年,為台灣首座大型地下商場,當時在亞洲也非常罕見,總之就是台語說的
"啪──(時尚)"的咧XD
而俊二媽那時在地下街幫人做衣服、改衣服,有天剛退伍的俊二爸去地下街想請人改褲子,好死不死幫他改褲子的人就是俊二媽
套我爸的說法:
"當時就走進盤絲洞了。"
可惜1989年時因一場大火使地下街走入歷史,我雖不是"地下街時代"的人,不過因為這段故事聽了N遍的關係,"高雄地下街"對我來說並不是個完全陌生的詞
(雖然身為復古控難免會有點怨嘆無法發摟到那個很"啪──"的時代啦)
然而某次和同是高雄人的朋友聊天時,驚訝發現跟我同輩的人很少有人知道高雄曾有地下街存在,彷彿我講了什麼
都市傳說一樣
從那之後只要是適合的話題場合我都會講我爸我媽的地下街故事,有次還嚇到史博館的志工阿姨,因為她以為我是穿越時空來的人(爆!)
這也是我喜歡將文化保存相關工作稱為"故事書寫"的原因
我並不懂修復、不懂怎麼蓋房子、不懂如何設計一個浩大的都市計畫,
很多時候還非常俗辣
但將"故事"傳頌下來這件事倒還做得來,分享一句我很欣賞的臺灣史研究者蔡蕙頻老師說過的話:
"每個人都可以用他的方式愛臺灣。"
我想,透過說故事,哪怕只是個小到不行的故事,也能讓某些記憶被傳承下去,成為某些人事物存在的證明。